湖北日報訊 記者 楊念明 通訊員 張淼 張泓
  開欄語
  去年11月,省委組織部、省人社廳、省文聯聯合選拔,產生了100名湖北省大師級民間技能傳承人才,社會反響強烈。為進一步引導社會轉變人才觀念,弘揚勞動光榮、技能寶貴、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,省人社廳與本報聯合開辦“技能大師在民間”專欄,聚焦我省30名“民間工藝傳承大師”的精彩人生及其技藝傳承。敬請關註。
  “今年6月,我應梁子湖區梧桐湖新區管委會邀請,把工作室搬到了這裡。”站在兩層樓近兩百平方米的新工作室,範文傑神采飛揚。
  今年52歲的範文傑,是鄂州市東溝鎮樊家莊的農民藝術家,與麥稈畫結緣30餘年。去年,他獲得“湖北民間工藝技能傳承大師”殊榮。
  麥稈制出的畫作,讓他著迷
  1983年,他第一次接觸麥稈畫。當時,鎮文化站站長請來一名民間麥稈畫藝人教大家,併在文化站里辦起了麥稈畫廠。
  鄉村廢棄的麥稈竟然能制出精美的畫作!範文傑震撼了、迷上了。
  然而,文化站的麥稈畫廠經營不善,走向虧損,他離開工廠開始自己摸索。麥稈畫工藝複雜:先把麥稈刨平,再經過熏、蒸、漂、燙等工序製成麥稈片,然後根據創作構思把麥稈片粘貼到畫板上。
  範文傑說,麥稈畫費時費力。一個麥稈畫需要掌握包括剪紙、油畫、國畫、版畫、雕刻在內的各種美術技能。他曾經仿製了北宋名家崔白《寒雀圖》的麥稈畫,光鳥的羽毛就剪了上萬片麥稈,花費了近兩個月時間。
  但是,那時候人們對麥稈畫認同度不高,範文傑創作的100多幅麥稈畫乏人問津。為謀生計,他輾轉到通山縣、浙江東陽等地為企業做產品設計。但不論在哪裡,他都沒有放棄麥稈畫。“當年一起製作麥稈畫的五個好友,僅剩我一人還在堅持。”
  為保質量自種麥田,手工收割
  2004年,範文傑在家人支持下,成立梁子湖工藝美術製品有限公司。“那時候,麥稈畫的每一道工序都是手工完成,價格很高,普通百姓難以接受。沒辦法,在虧了幾萬元後,只好關閉公司。”
  兩年後,範文傑迎來人生轉折。出席省工藝美術協會會議時,協會領導的一席話點醒了他,“傳統藝術創作要與政府、市場、科技相結合。”
  猶如醍醐灌頂,範文傑開始“繼承創新”。他大膽吸收國畫、版畫、剪紙、雕刻、烙畫等諸多藝術表現手法,讓傳統工藝與現代科學技術有機結合,表現力大大提高。
  全新的麥稈畫,得到了認可。那一年,廈門一個老闆以每幅260元的價格,訂購範文傑1000多幅作品,全部賣到歐美。
  為了保證麥稈質量,範文傑種了5畝麥子,每年手工收割。“如今,我摸索出新工藝,製作速度快多了。過去,3天才能完成1幅作品,現在一天可以創作5幅。工作室請了5個人幫忙。”範文傑介紹,創作的最大麥稈畫長2.6米,價格1萬元,去年這樣的大作品賣了18幅。“2013年,賣了1000多幅麥稈畫,沒有庫存!”範文傑頗為開心——今年,他又接到1000多幅麥稈畫訂單,將銷往歐洲。
  展現梁子湖鄉土風情,廣受關註
  範文傑與他的麥稈畫,越來越受關註。
  作品《秋牧圖》,在“百花杯”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及國際藝術博覽會獲銅獎;表現梁子湖漁民生活的《捕魚圖》,獲湖北省二輕工業系統藝術創作二等獎;今年,在華中旅游博覽會上,他創作的《水鄉情韻》系列作品獲金獎。
  他的麥稈畫已成為鄂州梁子湖的窗口文化。2008年,他應邀參加20多個博覽會。“我的作品,或多或少都與梁子湖的鄉土風情有關。”範文傑毫不掩飾自己對故鄉的喜愛,“越是地方風情,越能體現個性和特色。”
  今年來,他潛心製作麥稈畫系列巨制“梁湖十景”——“梁湖漁歌”、“關公磨刀”、“周瑜點將”、“沼山疊翠”、“青峰古剎”、“裕釗故里”、“熊桴伏虎”、“梁湖濕地”、“梧桐棲鳳”、“百裡長港”。
  (原標題:讓梁子湖風情躍然畫中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z49lzzbs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